6/27/2006

日本研究分析:睡眠偏少的孩子容易肥胖

日本富山大學課題小組最近完成的一項調查分析顯示:幼時睡眠偏少的孩子,肥胖風險明顯高於睡眠充足的同齡人。

東京媒體報導,這項即將正式發表的學術研究分析,選取當地五千五百多名尚未出現肥胖問題的三歲幼童作為調查對象,進行跟蹤調查,結果發現,在直到中學一年級的階段中,睡眠時間低於九個小時的孩子,肥胖風險度明顯高於其他孩子。

調查結果顯示,三歲時睡眠時間在十小時以上的兒童,到中學一年級時,約有百分之十二發生肥胖,而睡眠低於九小時的同齡者,這一數值頓然上升到百分之二十,肥胖風險度則增大近一點六倍。

專家分析認為,睡眠時間不足,有可能造成具備分解脂肪功能的荷爾蒙量減少,以及因難以抑制交感神經活動而血糖(新聞、網站)值升高,這些都會成為導致肥胖的誘因。即便是成年人,也有數據顯示缺乏睡眠與肥胖相關。而在其他相關調查中還發現,兒童的睡眠習慣受家庭環境影響頗深,而幼時一旦形成的睡眠習慣,今後將很難改變。因此呼籲,在克服少年肥胖問題方面,應該重視家庭和社會的參與。

6/23/2006

立即性植牙讓人快速展笑顏

【中時電子報 】

⊙黃斌洋(柏登牙醫診所院長)【案例】張小姐是公司業務主管。有一天吃早餐的時候,突然感覺牙齒一陣刺痛,回過神時發覺右上側門牙竟然斷成兩半!張小姐開始緊張:擔心這顆牙恐怕不保,而最讓她煩惱的是,下周有個國外客戶需要她作簡報,到時候缺個側門牙,教她如何開口?

硬著頭皮,張小姐來到牙醫診所,請求專業醫師的協助。在經過仔細的身體狀況與牙齒周圍組織評估後,她接受了醫師建議,作「立即性植牙」的治療。

植牙過程中,醫師非常小心的將殘餘牙根取出後,同時將人工牙根植入。讓張小姐感到驚喜的是,要不是醫師一直強調麻藥退之前最好先吃一顆止痛藥,可能連一次藥也沒有吃;手術過程幾乎沒有什麼疼痛,而手術後傷口之小,甚至幾乎不用咬紗布。做了立即植牙後,醫師說她不必再擔心為了缺牙重建而需要修磨旁邊好的牙齒,而且下周她幫客戶作簡報前,會如期先幫她戴上一副幾可亂真的樹脂固定假牙,此時她心中的石頭,才真正的放了下來。

鈦金屬做牙根 不必磨牙

人工植牙的概念,是利用一種對人體接受度極高的「醫用鈦金屬」人造牙根,放置在缺牙區牙肉下方適當位置,來取代原本存在的天然牙根。由於未來的假牙可直接接合在人工牙根上,於是免除了必須磨掉旁邊牙齒,再去作固定牙橋的不捨感。

此外,特別是在前牙區,由於人工牙根的存在,相較於作牙橋後的中間橋體部分,更能保存原本牙肉的自然豐隆外型,對微笑露齒時的美觀對稱,或是嘴唇外型的左右協調度,都有較正面的效果,也免除了許多病患對於磨掉旁邊好牙齒的內心掙札。

「立即性人工植牙」的概念,是當原本好的牙齒因外傷、嚴重蛀牙(新聞、網站)等因素,面臨必須拔除的命運時,在經過謹慎小心的微創拔牙技術,保持傷口完整及周邊牙肉與骨質完好,在同一時間便立刻植入一個全新的人工牙根。由於立即性植牙是「拔牙」後同時「植牙」,所以並不需要額外多一次手術,而且全程都只在局部麻醉中進行。

美觀 快速 無痛 工商人士喜愛

在病患的感覺中,植牙變成只是拔牙門診中的同一個過程。更重要的,由於人工牙根直接填滿拔牙後產生的傷口,因此無論在術後傷口大小,術後流血與疼痛感,都反而比單純拔牙來得小很多。

若條件許可,「立即植牙」手術後當天或數天左右,利用「立即修復」技術,可先行配戴過渡性的樹脂假牙,一方面藉以維持未拔牙前牙周外型輪廓,以增進美觀,再者更可讓缺牙期縮短,減少對病人日常社交活動的影響。因此,立即性植牙是很多目前工商人士講求美觀、快速、無痛的前提下極佳的治療選擇方式。

不破壞健康牙周或牙齒

現代的牙科醫療觀念,講求「加法治療」。所謂加法治療,是針對問題病灶盡量用重建恢復的概念,還原原本健康的狀態,避免破壞原本健康的周圍牙肉或牙齒結構,來做為重建過程「減法治療」方式。

人工植牙的治療一方面避免了修磨旁邊好的牙齒,讓病人清潔更容易,相對也減少了牙周病與周圍牙齒蛀牙的機率;另一方面降低下方牙肉及骨骼的萎縮,維持了外觀及唇形的對稱。此外,人工植牙的咀嚼咬合力恢復,也遠較傳統固定牙橋大得多。

隨著牙科材料及醫療觀念進步,將人工植牙的範圍更上推一層,對於一些牙根斷裂,無法修復,希望拔牙後不要再磨掉兩邊牙齒來作假牙的人,經過醫師審慎專業的評估,「立即性植牙」是值得推薦的方式。

6/17/2006

多焦人工水晶體 治白內障、遠近視一次解決

【聯合新聞網 記者薛桂文/報導】

人工水晶體已進入「多功能」時代,最新產品除了矯正白內障(新聞、網站),遠視、近視也可同時改善,甚至還有太陽眼鏡的防紫外線功能;但並非人人都適用這種先進科技,患者不僅眼睛健康須良好,還得付得起逾十萬元的高價。

三軍總醫院眼科部主任張正忠表示,罹患白內障的中老年人,往往合併老花眼、近視,而傳統人工水晶體雖可解決白內障,但患者想清楚地看遠、看近,還是得準備多副眼鏡;因此科學界多年來嘗試發展多焦點人工水晶體,希望一次解決各種問題。

目前最新上市的人工水晶體,即有一圈圈的「繞射圈」,可使光線在穿透後,產生遠近不同的焦點,再由人體的視覺神經選擇適當影像(如瞳孔小時有利看近,瞳孔較大則方便看遠),形成清晰的視力,原本老花、近視的問題,即同時解決。

此外,新的多焦點人工水晶體,就像有色的太陽眼鏡一般,還可過濾陽光中的紫外線、甚至高能量的藍光,可降低患者的視網膜細胞受傷害,避免視力受損。

開業眼科醫師何一滔已為二十多名患者植入多焦點人工水晶體,他指出,據國外研究,八成患者在術後不必戴眼鏡即可看遠、看近,但有些人在某些距離的視力可能不夠清楚,如看電腦螢幕時,偶爾得配戴老花眼鏡,但整體而言滿意度頗高。

不過,這種新科技並非人人適用,患者若有糖尿病(新聞、網站)、眼睛的黃斑部病變、視網膜病變,或是青光眼(新聞、網站)、虹彩炎,其效果可能不佳,並不適合;且術後有5%左右機率出現光暈、眩光,有些人可能影響夜間視力,對夜間工作者、職業駕駛人恐影響安全。

目前全民健保未給付這種多焦點人工水晶體,單眼費用約6萬元,兩眼要12萬,為傳統人工水晶體的兩倍以上,一般人未必負擔得起。醫師建議,若有強烈擺脫眼鏡的欲望,需大量近距離用眼,或平日須不斷轉換遠、近視力者,才有必要考慮使用。